两岁半宝宝早教课程(0到3岁宝宝早教软件)
原创两岁半宝宝早教课程 第1篇
安全感是人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而对于小朋友来说,这种需求主要被满足于与父母的互动中,心理学中把这种互动关系称为依恋关系。
安斯沃斯和他的同事发明的陌生情境实验是测评依恋关系的著名实验。
这个实验分为三步:
第一步,母亲带着孩子进入一个有很多玩具的房间并鼓励孩子探索。
第二步,几分钟后,一名陌生人进入与母亲交谈并尝试接近儿童。
第三步,母亲短暂离开房间后返回。
研究发现儿童在这个实验中的表现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1、安全依恋型
这一类型的孩子,只要他们的母亲在场,他们就显得很自在,他们会独立的探索环境,偶尔回到母亲身边。尽管当母亲离开时,这些儿童也会心烦,但他们在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多数的北美儿童,约有2/3都属于安全依恋型。
2、回避型
这一类型的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而且在母亲离开后,他们似乎看起来并不难过,此外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似乎在回避他对母亲的行为十分冷淡,大约有20%的儿童属于回避型。
3、矛盾型
这一类型的儿童对母亲表现出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刚开始时矛盾型的儿童紧紧挨着母亲,他们几乎不去探索环境,他们甚至在母亲离开前就显得有些焦虑,而当母亲真的离开时他们表现出巨大的哀伤,然而,一旦妈妈回来他们却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寻求和他接近,另一方面又踢又打,显得十分生气,大约有10~15%的儿童属于矛盾性。
4、混乱型
这一类型的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乱的行为。当妈妈回来时,他们会跑到他身边却不看他,我最初显得很平静,后来却爆发出愤怒的哭泣,他们的混乱行为意味着他们可能是最没有安全依恋的孩子,大约有5%~10%的儿童属于这个类型。
并且在后续的观察中发现,在15个月时表现为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在8-9岁时依旧有着明显的不同。
具体表现为: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和别人相处的更好,在学校更受欢迎。
非安全型的孩子更容易焦虑、紧张、愤怒,不容易和他人相处好。
这个依恋类型会持续到成长的各个阶段,包括青春期。
甚至有研究表明,这个依恋关系还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和伴侣的关系。
所以依恋关系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和父母或者其他照顾者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更自信、更勇于探索、也更受他人欢迎。
研究显示,在父母对孩子的身心需求敏感、能做出积极、迅速的反馈的家庭中,孩子和家长之间形成安全型依赖的比例是最高的。
反之,在忽视孩子需求、武断、对待孩子观念前后不一致的家庭就很难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
同时,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即那些和自己的父母建立起了安全依恋的人,更容易和自己的孩子建立起安全依恋。
两岁半宝宝早教课程 第2篇
除了动作的发展,还有关注到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根据《学前心理学》,2岁儿童的语言发展大致如下:
18-24个月:
喜爱唱歌、听童谣;
大约在二十四个月时,开始使用简单的句子及词语;
好奇心强,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十八个月左右是学习名词的关键期)。
2-3岁:
喜欢听人读书、童谣、童诗;
有许多音节仍无法准确发音,但对词汇量与复杂结构的句子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
基本的语言结构已经形成,词汇量扩增;
游戏时,常自言自语或对他人说话。
1、多和孩子说话。
孩子对于语言的学习,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刚出生的新生儿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已经在积极的吸收语言了。
所以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要让孩子广泛的接触到不同的词、句子。
家长在和小朋友说话的时候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多去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比如:现在房间里好热呀,现在爸爸把空调打开啦,一会儿凉凉的风吹出来,我们就不热啦。
同时给小朋友读绘本、讲故事也能促进小朋友语言的发展。
2、用儿童能听懂的语言。
在和小朋友说话的时候,要使用小朋友听得懂并且喜欢的语言。
小朋友喜欢什么样的语言呢:音调优美,抑扬顿挫,有韵律的,措辞简炼的语言。
你就想一想少儿频道的主持人是怎么说话的,同时要观察小朋友对什么东西感兴趣。
比如当他盯着一个灯不停的观察的时候,你就可以跟他说:宝宝你看那里亮亮的对不对,那是一个灯,灯会照亮黑暗的地方!
3、让孩子参与到对话中。
轮流交谈是发展孩子语言和认知能力的重要一步,当孩子具备表达能力后,就要让他们参与到对话中来。
一开始孩子说的话可能就像外星语一样,甚至是他自创的。
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仔细的聆听、做出认真的回应。
我上课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妈妈都是婴语十级,自家宝宝说什么妈妈都能听得懂。
跟小朋友积极互动,让他们产生参与感,更能激发他们开口说话的欲望。
4、关掉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朋友也不例外,经常看到小朋友拿着家长的手机操作自如,爷爷奶奶都自愧不如。
但动画片、电视节目只是单向的输入,没有互动也没有思考,并不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帕特丽夏·库尔博士的团队将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放在汉语普通话的环境中。
给其中一半婴儿听真人亲口说出的中文,另一半婴儿听的则是录音或视频设备播放的中文。
经过12次实验后,听到真人说话的婴儿能辨别出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另一半则毫无反应。
所以,电子产品一定不能替代父母的互动和回应。
两岁半宝宝早教课程 第3篇
既然孩子需要的是探索和玩耍,运动技能的发展对于他们也就至关重要,儿童的运动技能可以分为大动作的发展以及精细动作的发展。
这是我从复旦大学的《0-3岁儿童动作发展与训练》这本书中整理出来的两岁左右孩子的大动作发展特点:
19~24个月:
踢球:站在儿童对面,鼓励儿童踢球,儿童会朝一定的方向踢球。
拉着成人的手上楼梯:成人拉着儿童一手上楼梯,儿童能两脚一阶的连续上3个台阶以上。
跑:儿童能向成人的方向跑2米,但还不会自己停下来。
25~30个月:
独自上楼:儿童能两脚一阶连续上2~3个台阶。
稳步跑:儿童跑得平稳,会自己停下来。
双足并跳:儿童可模仿成人双脚同时跳离地面2次以上。(双脚同时离地,同时落地。)
独脚站:成人示范单脚站,儿童能不扶物站立1秒钟以上。
31~36个月:
双脚跳远:成人示范双脚立定跳远,儿童能双脚离地跳远后站稳。
上下楼梯:儿童能够双_替上下楼梯,上楼梯时一步一个台阶,下楼梯时两步一个台阶。
独脚站立:不扶物独脚站立5秒以上。
骑三轮车。
该表为大多数情况,个体间可能会存在1~2个月的差异。
精细动作发展主要是指小肌肉主导的细小动作。比如用拇指和食指捡起地上的物体,搭积木、涂鸦、翻书、写字等等。这些技能会涉及到手腕、手和手指的运动。与此同时,精细动作发展还包括手眼的协调能力。
总体发展趋势:
0-6个月:
以抓握动作为主。
4-6个月:
进入双手合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开始有意识的满把抓握训练。
7-12个月:
具备手部操作能力,如拍打,取物,抓握,松开,扔东西,敲击等活动。
拇指,食指,两指及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的协调抓握。
1-2岁:
五指分化阶段,手指出现对捏动作,双手开始协作,将物体当做工具使用,转动手腕。
2-3岁:
手指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增强,双手的协作能力增强,开始使用工具。
3岁以上:
开始使用复杂工具,如剪刀,笔,双手协作的进一步深化。
总的来说:0-3岁是儿童双手精细动作能力发展关键期。
2岁左右孩子可尝试的游戏:
折纸:儿童会将一张纸折成两折或三折,但不规则。
模仿画线:儿童能用蜡笔画出至少25厘米长、斜度不超过30°的直线。
放豆入瓶:儿童能在30秒内将10粒左右的黄豆放入瓶子。
筷子夹枣:儿童能自己用筷子夹1~2个枣并放到盘子里。
31-36个月:
模仿搭桥:成人示范把两块方木并列排出,中间留出小于方木边长的距离,第三块盖在前两块上成桥。儿童能搭出和成人相仿的桥。
串珠子:儿童能用塑料绳子穿10个以上的木珠或扣子。
折纸:在成人指导下,儿童能折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且边角整齐。
模仿画十字:成人示范画“+”形,让儿童模仿画,儿童能画出两条交叉线。
拼图:将一张动物图片剪成5~6块,示范拼出原形,儿童能在拼出动物原形。
如何去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呢?
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的,整天跑跑跳跳不知疲倦。
所以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提供一个安全,有趣的环境。
我经常会遇见因为总是被大人抱着,所以到了月龄还不会爬的小朋友。这就是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再剩下的就是陪伴了。再好的玩具也比不上父母的陪伴。
因为一个人终身兴趣的形成往往与父母及其早年间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