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简介(朱元璋杀功臣顺序一览表)
原创刘伯温简介 第1篇
刘伯温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_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_王气_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上面是正史记载的。
但是也有传说是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此种说话似乎也有道理,御医毕竟是御医,不可能吃药后反而病情转重吧。所以胡惟庸毒害刘伯温似乎也有道理。但反过来说一个胡惟庸敢毒死刘伯温么,不敢,所以最终来说似乎凶手是朱元璋。就像南宋岳飞死一样,一个秦桧敢杀了岳飞么,不敢,岳飞是天下人敬仰的,只有后面有更强大的人支持才敢害死岳飞,那就是高宗皇帝。
刘伯温简介 第2篇
被朱元璋聘至应天(南京),充任谋臣后,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陈时务18策,提供了好几着关键性的军事策略,如先灭陈友谅,与张士诚、方国珍暂时妥协,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为朱元璋采纳。朱元璋先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多按刘基的计策行事。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刘基为太史令。二十七年,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又为朱元璋谋划制定北伐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其间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有定策之功。洪武三年封诚意伯。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_王气_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按运筹帷帷的功绩,刘伯温理当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为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这些人除常遇春之子常茂是追封外,其他都是最早追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征战疆场的“哥们”,尽管朱元璋对刘伯温“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明史列传16》),但那是有所请教,是一种姿态而已。可能是出于一种自卑和自大混和的心理,身为文盲老粗的朱元璋对文化人有一种内心的反感,尽管刘基以及陶安、秦从龙、朱升、范常等文人对朱元璋平定天下起的重要作用丝毫不亚于厮杀战场的武将。当然,补偿还是有的,为安抚刘伯温,朱元璋下令青田不加赋税,“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后来又“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明史·列传十六》)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虽归老于乡,但朱元璋疑忌之心很强,人不在身边反觉难以掌控,更欲除之而后快。刘伯温也知道朱元璋对他不会就此放心的,所以他的儿子留京为官,算是人质。而且朱元璋每年岁暮都将退休的刘基之子琏、宋濂之子允载、叶琛之子永道、胡深之子伯机等召去京师,接见于便殿,嘘寒问暖,“亲加训诲,燕语如家人。”故此,退隐后的刘伯温异常低调,“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明史》记载有这样一件事,青田县令因久仰刘伯温大名,想瞻仰一下尊容,“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未逃脱朱元璋的算计。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传此文让刘伯温知晓。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种胁迫,如果没有合适的反应,谋反的罪名就会临头。刘伯温于是只好赴京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不久病发。此时胡惟庸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刘基又利用空闲时间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旧不过问。三个月后,病情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乡。不久后去世。
毒杀刘基,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悬疑。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极大。首先,刘基死于洪武八年四月,胡惟庸进中书省是洪武六年七月,那时胡入相时间不长,地位并不稳固,还处在“考察期”,又有汪广洋牵制,未必能够胆大妄为到这个程度。胡惟庸虽然嫉恨刘伯温,但并无深仇大恨,弹刻刘基的奏章也强词夺理,没有能令人信服依据,如果没有来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许,本身就有诬告嫌疑,很可能反过来惹火上身。更何况刘伯温已归隐,不可能对其地位权势构成威胁,做下毒这种风险很大而毫无回报的事,对身居丞相高位,且以精明干练著称的胡惟庸而言,应该还不至于笨到这个程度。 再者,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绝技,李文忠、徐达也是这样因病受到探望和赠药之后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关于李文忠之死,《明史》载:“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当然,淮安侯也逃不过抄家灭门的命运。至于徐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野史说,拜朱元璋的一只蒸鹅所赐。此外,与胡惟庸同为丞相汪广洋因否认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在被贬途中被赐毒而死。
刘伯温之死仅仅是一个开始。五年之后,大清算终于来了。始于追查他的死因的胡惟庸案发生于的洪武十三年,最终的罪名则是不可饶恕的谋反。“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实际数目远高于此,因为被杀的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杀一人也就是杀一家。坐胡案死的有李善长、朱亮祖二国公二十列侯,身为太子老师的宋濂虽免于死罪,但死于流放途中。十三年后,又有蓝玉案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坐蓝案死的有傅有德等一公十三侯二伯及诛连被杀者又一万五千人。朱元璋铢杀屠戮,用恐怖手段造成了至高无上,森严可怖的皇权。为朱姓江山的永固,所摧残的不仅仅是功臣的性命,更有国家民族的元气和活力。
刘基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人杰地灵,孕育着文成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千古人豪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_立德、立功、立言_三不朽伟人。现留下一批明清建筑,诸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此外,全县尚拥有新石器遗址、宋朝古窑址、摩崖石刻、古寺、古墓、古牌坊、革命纪念地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刘伯温简介 第3篇
话说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枭雄朱元璋在安徽凤阳老家与元军一直打到与浙交界的歙县,然后从新安顺流而下,在严州一带与元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杀。朱元璋风头正锐,一路所向披靡,元军望风而逃,朱元璋乘胜追击,没想到在西的鄱阳湖中了元军的埋伏,面对三倍于己的元军,朱元璋只能作困兽斗,奋力拼杀,虽冲出重围,但损兵折将元气大伤,退回严州大本营休整。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朱元璋内心似焚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军事刘伯温自告奋勇愿到民间寻访可用之将以慰主公之心。刘基何许人也,生在浙青田,自幼熟读圣贤之书,涉猎广泛,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堪舆风水、麻衣相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有军事亲自出马,谅必马到成功。想到这里,朱元璋的心病也好了许多。
一日,刘基乘船来到大洋,准备一路到下源一带寻访。走到去往胡店的大洋溪木桥上,眼尖的刘伯温看到桥下一只 “草鞋”,刘基的眼睛都亮了。你道为何?原来这“草鞋”估摸着足有两尺来长,你想想这人该有多大多高 ,忙下河捡起“草鞋”一看,这一看更是不得了,这名叫“草鞋”的鞋是用山上砍柴时捆柴当藤用的继漆柴打的,这一下刘基可来劲了,这样的人才埋没在大山里太可惜啦,调教调教说不定就是一员猛将,一员不亚于关羽、张飞、赵子龙的猛将,打天下指望他也有可能。伯温越想越兴奋,带领两名随从手里拎着一只破“草鞋 ”见人就问:“你可知穿这双鞋的人住在哪?”还好穿这种鞋的人本来人家就好奇,平时也就多注意了点, “在里面。”走到里黄一问,还是那句话“在里面”刘基一路问一路访,走到茅车岭快到刘坞的地方,刘基脚步停下了,两个随从不知主人为何,一时不停去问飞快的走,而今倒不急了。原来,刘伯温精通堪舆之术,见路旁有一坟墓,按地理风水来看,该出大将,随从说:“在大山里一个普通的坟墓也能看出端倪?”刘基说 :“堪舆学是中华古老学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跟你们说也听不懂啊,这样吧,你们就近农家买两枚鸡蛋,埋在坟背的土里,待我们回去时,看它熟不熟,若熟了应在当朝,这家后人要拜大将,若还是生的,说明还需几百年的等待,反正这户人家肯定要出武将。”随从半信半疑,到茅车岭的农户家,花一个铜钱买了两只大鸡蛋,埋入坟背泥土中。
主仆三人沿着严婺古道继续往山坳里面访问打听,过井坑,到杨村,方打听到穿柴鞋的大汉,正在西湾坑里面的深山里烧炭,伯温得知确切消息,精神倍增,也不顾两个仆人的劳累,大步流星,直往西湾坑狂奔。
但见两面高山青翠似屏,山脚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水甚是清澈,山路逶迤曲折坎坷,刘基求贤若渴,哪顾得脚下辛劳,至傍晚边,终于见到在半山腰的翠绿丛中冒出一缕袅袅青烟,三人喜之欲狂,仿佛垂死之人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的兴奋,跌跌撞撞闯进冒烟人家,见到的只是一孤寡老妇,家也是个用柴棒围起来的墙,顶上的瓦是山里大把大把的茅草,真不知道这家人冬天为什么冻不死。老妇见有人来也甚是奇怪,平日里从不见人来山上,都是儿子挑炭到大洋埠头换米换油盐回来。老人家告诉伯温,原来的家在一个叫刘坞的山垅里,为了生计,跑到这鸟都懒得飞来的地方烧乌炭度日。正说着话,只听门外老远传来雷鸣般的嗓音,“娘,我打柴回来啦!”瞬间便到了门口,砰的一声巨响,一担柴落了地。伯温忙到柴门外一看,任他见多识广也是吓了一跳 ,光是两捆柴就像两只大稻桶,估计没有十来个人挑不走,再看人,更吓一跳,刘伯温身高七尺,在军中也算是个小巨人了,但在这个大汉面前还不够给他当搭柱(挑担用来歇力的棍子)。乖乖,这个大汉至少也有一丈二尺,整个身子仿佛是一堵墙。见有生人来,大汉腼腆地说:“娘,家里来客了?”老妇说:“这几位是路过的,这不,我们也刚刚聊了会,还没问呢。”“娘,我饿死了渴死了!”进门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装茶用的头号钵头,也不用碗,“咕噜咕噜”一气喝下,老娘也早已给他装了苞萝糊,当然不是碗,是二号钵头,菜是娘亲自腌的水萝卜,转眼间风卷残云,看得伯温是目瞪口呆。
大个子问:“几位客官从何而来,到这是订购木炭还是要柴火的?”看得出大个子是个急性子,伯温不慌不忙的说:“大汉贵姓大名啊。”大个子挠挠头皮说:“我爹去世的早,我娘好像没给我取过名字,因我个大 ,大家都叫我呆大,胡呆大。”“我给你一份荣华富贵,不知你要否?”刘基问。呆大做梦都想脱离这烧柴卖炭的苦行业,只要不做这一行,即使把我卖了也心甘。于是不假思索地答应:“天上掉馅饼,就算毒死我也要吃。”呆大并未发现母亲愠怒之色,继续道:“不知道客官从何而来?”刘基道:“实不相瞒,我们是朱元璋的属下,是想驱除元鞑子建立汉人自己的国家,壮士如果愿意出征为国效劳,指不定是将来的开国元帅呢。”呆大傻笑着,仿佛自己已经威风凛凛的站在金銮殿上拜见皇帝。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这几位客官也辛苦了,早点歇息。山里人没棉被,鬃衣盖着将就一宿吧!”
刘基寻到了将才加上白天一路的辛苦,哪管垫着稻草盖鬃衣,倒头便睡,不一会就鼾声雷动,后半夜起身小解,忽听得耳旁传来老妇的哀哭声,在寂静的大山里传的很远更觉凄凉,及至天明,伯温想带呆大早点离开西湾坑,人没起床,呆大嚎啕大哭一头拜倒在刘基面前,说:“呆大不才恐要食言了。”伯温大吃一惊,好不容易寻来的将才不去岂不可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实道来!”刘基有些烦躁。“我娘得知我要去从军,急得哭了整整一夜,如今眼睛也哭瞎了,我与娘从小相依为命,我走了老娘必当饿死,我岂不成了禽兽不如的东西 。”呆大哭了许久,一个大老爷们哭得如此伤心,即使铁石心肠也会被融化。也罢,命该如此,上天注定此人非我辈所用。道:“壮士,起身说话。”呆大老实一根筋:“我已食言是对你不忠,舍弃娘为不孝,‘忠孝难两全’,道理我懂,但我实在不想离弃母亲,大人不答应我没法,只有长跪不起了。”呆大呜呜大哭不止。“好吧!我答应你不用去从军了,在家侍奉好老母,待我们打下山再来接你与母亲到京城居住。”“真的假的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呆大破涕为笑。
刘基告别母子二人怏怏而回,心生疑惑,难道坟墓看错了不成?便叫随从到坟上取鸡蛋一观,刘基随手将鸡蛋往地上一扔,蛋黄淋了一地,心下大惊,忙将另一枚鸡蛋递于随从道:“是否你等购买的鸡蛋?”随从仔细辨认说:“不是,我们是从人家家里拣最大的,这一枚要小很多。”刘基长叹一声:“有高人破了风水,在这一代这户人家‘将’是出不了了,还要再等上几百年。”
原来并不是有人故意要破这风水,是昨天刘基他们的谈话被附近一个放牛小鬼听到了,到坟上挖吃了两个熟鸡蛋,又从家里的鸡窝里偷出两个埋入坟背。
刘伯温果然是神机妙算,几百年后的大清朝,刘坞胡贵裕家的祖宗果然考取了武举,这是后话。
刘基没有食言,那次回严州报知朱元璋大洋寻将一事,俩人唏嘘不已,都为呆大的孝心所感动,打下山,坐上金銮殿后,派人去接呆大母子到京城享福,呆大言无功不受禄,誓不出山,随从只得留下皇帝的奉银回京复命去了。
刘伯温简介 第4篇
原文
郁离子之市,见坏宅而哭之恸。或曰:“是犹可葺与?”
郁离子曰:“有鲁般、王尔则可也,而今亡矣,夫谁与谋之?吾闻宅坏而栋不挠者,可葺。今其栋与梁皆朽且折矣,举之则覆,不可触已。不如姑仍之,则甍桷之未解者犹有所附,以待能者。苟振而摧之,将归咎于葺者,弗可当也。况葺宅必新其材,间其蠹腐,其外完而中溃者悉屏之,不束椽以为楹,不斫柱以为椽。其取材也,惟其良,不问其所产。枫、柟、松、栝、杉、槠、柞、檀,无所不收。大者为栋为梁,小者为杙为栭,曲者为枅,直者为楹,长者为榱,短者为棁,非空中而液身者,无所不用。今医闾之大木竭矣,规矩无恒,工失其度,斧锯刀凿,不知所裁,桂樟柟栌,剪为槱薪。虽有鲁般、王尔,不能轻施其巧,而况于无之乎!吾何为而不悲也?”
注释
1、鲁般、王尔: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发明家。
2、挠:弯曲。
3、甍桷(mengjue):甍,屋脊。桷,方的椽子。
4、“间其蠧腐”:此句“间”,原误作“简”。据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单行本改。
5、楹(ying):厅堂前的柱子。
6、柟:“楠”的异体字。
7、栝(gua):木名,即“桧”(gui,亦读hui)。
8、槠(zhu):木名,结实如橡树。
9、杙(yi):小木桩;也指尖锐的小木条。
10、栭(er):顶柱上支持屋梁的方木,即斗拱。
11、枅(ji):亦读jian,柱上的横木。
12、榱(cui):屋椽屋桷的总称。
13、棁(zhuo):同“棳”,梁上的短柱。
14、医闾:医,亦指“翳”,遮蔽;闾,里巷的大门。
15、栌(lu):木名,即黄栌。
16、槱(you)薪:做燃料的木柴;薪,柴草。
译文
郁离子走到闹市,看见一座房屋坏了,就哭得很伤心。有人问:“这个样子还可以修整吗?”
郁离子回答说:“如果有鲁般,王尔那样的能工巧匠就可以修了,但他们都早已死了,谁能修整呢?我听说房屋坏了而栋梁不弯曲的还可以修复,如今栋梁都快要朽断了,一动它就会塌下来,不可触动了,不如暂且保持原状,那样屋脊上的方木椽子未开的地方还有所倚附,而等待能修的工匠。现在如果振动并摧毁了它,将归罪于修缮者,承担不起啊!况且修理房屋必须改用新材料,间隔开那些被虫蛀腐的部分,那些外表完好而内里溃坏的应全部废除,不能捆起椽子当楹柱使用,也不能砍了柱子当椽子用。选取材料,只要是质地良好的,不管它是哪里产的。枫、楠、松、桥、槠、柞、檀,无所不取,大的材料做栋梁,小的材料做小木桩,或者做斗拱,弯的做柱上的横木,直的做楹柱,长的做屋椽,短的做梁上的短柱,只要不是空心并烂了树身淌水的,都有可用之处。如今修造里巷大门的大树全用尽了,方正无常,工匠失去了他的尺度(标准),使用斧、锯、刀、凿,不知怎么栽截木料,把桂、樟、楠、栌等上好木料,截成劈柴用,这样即使有鲁般、王尔这样的工匠,也难以施展他们的技巧,而何况又没有他们呢?这叫我怎能不感到悲伤呢?
刘伯温简介 第5篇
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张冠李戴,把人物和东西混淆开来,导致出现不少的洋相。
破旧不堪的《推背图》封面
在一个网页上,曾看到有人这么问,《推背图》是刘伯温所写的吗?这就是典型的张冠李戴了,首先《推背图》创作于龙朔二年,这离刘伯温的出生相差了6、7百年,就算刘伯温有本事能写出这样的占卜文,但是他还没出生,又怎么可能写的了呢;再者,《推背图》创作的缘由,是因为唐太宗想要推算大唐的国运,然后叫了两个当时盛名的星象或者说是天文学家所编写的。
李淳风采用的是周易八卦,对未来进行推测,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不但完成了唐太宗的要求,还推算到了中国未来2千多年的发展状况,正在这时,另一名星象学家袁天罡就推了推他的背,跟他说:“天机不可泄露,咋们还是应付一下,好回去睡觉休息吧”。因此这本奇书就叫为《推背图》,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就是中华第一本预言奇书。
《推背图》共有着60幅图像,每幅图像的下面都有着藏语以及一首诗,隐含着从唐朝开始到之后2千年后的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预言。
这本奇书,所蕴含的事件,都是按时间排序好的,但是时间间隔是不一定的,具有据随性,也表明了未来的可变性。
说了这么多,《推背图》很神奇,但是他真的不是刘伯温所创,我们也不好厚着脸皮的强加的奥这个伟人身上,可见我们对他的偏爱。
刘伯温之死
明朝著名忠臣刘伯温,一生都奉献给了明朝,为明朝的开创以及后世的巩固都做出了诸多的贡献。但是,刘伯温的死却是令人十分的寒心以及惋惜。
刘伯温墓照
在洪武八年的正月下旬,刘伯温的身体出现了不适,经检查发现,只是普通的风寒罢了。朱元璋知道了刘伯温生病了,于是就派胡惟庸带上御医到刘伯温家中为刘伯温治病。当时,当刘伯温服用了御医所开的药方之后,发现病情越来越严重了,而且还发现肚子都中有坚硬的物品存在,这令刘伯温感到十分痛苦。
在二月份,刘伯温抱病面见朱元璋,告诉朱元璋自己在服用了御医开的药之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倒加重了不少。但是朱元璋却不以为然,告诉刘伯温不要想太多,安心养病就好了。朱元璋的反应令刘伯温十分的寒心,于是刘伯温只好自己返回家乡。在家中,刘伯温只能依靠一些药物来维持自己的正常进食。
回到家乡之后不久,刘伯温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连正常的进食都已经无法保证了。最终,刘伯温发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时,便叫来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刘伯温叫自己的儿子将自己书房当中的一本天文书拿出来,告诉他们,从今以后,刘家的后人不许学习这一本书上的内容。并且,在自己死后,一定要立即送给朱元璋。此外,刘伯温还告诫自己的儿子为官为民之道。之后,刘伯温便逝世于自己的故乡,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简介 第6篇
1.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旅之者知。
2.制万变者在乎专,察万微者在乎定。
3.能闲世人之所忙,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4.值太平世,生湖山群,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妻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谓全福。
5.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6.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7.身无恒守,势穷则屈;心无定主,情急则亲。
是以失时之言,每多谦己;坠井之呼,不暇择人。
8.空谷来风,谷不与风约而风自致;深山榆木,山不与木约而木自生。
9.急雨之涨,可以决山;及其息也,得坻则止。
10.鉴能照物,翳之以尘则不可照;
水能瀚物,淆之以泥则不能瀚。
11.千斤之象,不惴虎而惴鼠;三寸之蝎,不蠹棘而蠹松。是以制(制服别人)必取其所畏,防必究其所容,故能不震而威于斧钺,不劳而固于垣墉。
12.食人之虎,不能容一猬;牵牛之绠,可以御九犍。
13.善扑火者不迎其烟,善防水者不当其急。
14.志大业者,必择所任;抱大器者,必择所投。是以梁湖不取螬残之木,钓鲸鲵不适雨盈之沟。
15.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
16.海纳污然后成其大,君纳众然后保其荣。
17. 虎之跃也,必伏乃厉;鹄之举也,必拊乃高。
18.春原之草,拔尽复生;夏厨之蝇,驱去还集。
19.时未至而不可强争,势方来不可以力战。
20.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实;纵壑之鱼,穿于一丝之溜。
21.尧舜至仁而三苗不服,桀纣极恶而多罪皆归。
刘伯温简介 第7篇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
刘伯温简介 第8篇
刘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原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因其字伯温,后世习惯称其为刘伯温。刘伯温是青田县南田乡人,今属浙省文成县,故又称_田,明洪武三年(被封诚意伯,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刘伯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同时在开创新王朝时又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
而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而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为人称道。一个可与诸葛亮相比的人,可想而知他的军事政治能力有多高。
刘伯温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他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便考中秀才,科举考试可比如今高考难得多,可想而知他是如何的聪慧过人。
刘伯温十七岁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不止一次称扬他,有一次便对刘伯温的父亲说道: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事实证明郑复初独具慧眼,早就看出了刘伯温能名扬天下。
他博览群书,对诸子百家都有涉及,特别是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据传他在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时,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而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刘伯温此行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同时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被人称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在学识上一帆风顺,总有所得的刘伯温,在仕途上可并没有那么顺利。他仕途多舛,多次辞职,直至他遇到了朱元璋,他的才终于能一展所学,帮助朱元璋开创大明朝,最终留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的说法。
而如此博学的刘伯温,不仅在政治上留下了佳话,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说法。据闻民间有传,刘伯温是一代风水大师,朱元璋最终能开创大明朝,坐稳皇位,是因为刘伯温寻龙定穴,最终为大明朝震住了一条风水龙脉。
另外,还有他著名的旷世预言。
刘伯温烧饼歌之谜,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在刘伯温请求觐见时,在殿内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内监便传话说刘伯温请求觐见。朱元璋突发奇想将烧饼藏在了碗中,召见刘伯温后有心考校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掐指论算,淡定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还有他的《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预言 、刘伯温《金陵塔碑文》预言等都让后世无限感叹。不管刘伯温是否真的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总之他的才干学识,料定先机都是有目共睹的。后世将其神化,也不过是对其敬佩尊重的表现。
刘伯温简介 第9篇
刘基故居位于今天的文成县南田镇,刘基上五代均住此。
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_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品格的高尚。
来自: 推翻时间 > 《刘伯温》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朱元璋开国十大功臣,刘伯温排第四,第一名无争议
朱元璋开国十大功臣,刘伯温排第四,第一名无争议。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就连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都比朱元璋高,好...
朱元璋明朝开国十大功臣,刘伯温仅仅排在第五位!
朱元璋明朝开国十大功臣,刘伯温仅仅排在第五位!邓愈(1337年-1377年),汉族,16岁开始带领部队抗击元朝,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
揭秘明代军师刘伯温之死:是否为朱元璋毒杀?
揭秘明代军师刘伯温之死:是否为朱元璋毒杀?其实,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就李善长外另一丞相人选问题征询过刘伯温的意见,刘就不看好...
刘伯温的人生悲剧,死于精通阴阳术数
朱元璋一回到京城,李善长就告了刘伯温一状,说刘伯温在祈雨的祭坛下杀人,是对老天爷的大不敬,加之那些因刘伯温铁面执法而损失了利益...
刘伯温的传奇人生
刘伯温的传奇人生。一个晌午,刘伯温一行人来到朱元璋的府邸,人报青田刘基求见,正在吃午饭的朱元璋急忙放下筷子说快请。刘伯温说:“陈友谅和张士诚暂时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我担心的:一是浙东投诚...
鬼谷子大智慧:做事要看透谎言,做人要读懂人心!
相比之下的刘伯温就弱了很多,后来的刘伯温更像一个算命先生,甚至他的死也跟算命有关。最后,我们来猜测一下游戏的规则:宰相一职,本来...
刘伯温临死前称: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余年后预言成真
刘伯温临死前称: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余年后预言成真。在历史上像诸葛亮一样聪明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
胡惟庸案(明初四大案之一)
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人物评价刘伯温很不看好胡惟庸,评价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史列传卷16》)当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胡惟庸任丞相是否合适时,刘...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他真的是滥杀无辜吗?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然而好景不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李善长弟弟卷入案中,但朱元璋并未重判,然而洪武二十三年,朱元...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刘伯温简介 第10篇
不知为何,刘伯温和诸葛亮这两个传奇人物,两者相差了一千多年,依旧能够有所碰撞,下面由我为大家说一个传奇的故事。
月观星象的刘伯温
故事是在明朝开国前,朱元璋在攻打金华的战役中,在这沿路上势如破竹,勇夺两成,导致金华的守将胡深打败退入樊玲一带,这里易守难攻,四周的群山环绕,峭壁四起。很难以武力硬碰硬,此刻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样的环境我们很难进攻,我先去打探一下地势,再做决断。刘伯温出了营帐,踏入了东边环绕高大挺拔树林的深山,山路极其陡峭,刘伯温在思索如何进攻。人有三急,此刻他就想找个地方方便一下,他找了一个在自认为别人找不到的地方,就哗啦哗啦的方便,击打在杂草上,草被击打的凌乱开来,恰巧看到 草丛里有一个东西,他好奇心上来了,扒开一看,竟然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的竟然是此时此刻的时间,他惊呆了,以前他就觉得诸葛亮很惊艳奇才,但是我好端端上个厕所,你咋的也要来预测一番呢,而且我的行踪你也不可能全都知晓吧。
遂之,他就继续前进,他脑子里现在想的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跟诸葛亮较真,认为他不是子虚乌有,都过去这么久了,怎么可能还能算计到我,接近他就继续尿,但是不远前的石头上的大字把他惊呆,诸葛亮又算到了。此刻他的内心是惊呆了,但是他还算冷静的,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个山洞,走进一看,黑洞洞的一片,点起火把,石壁上又刻着诸葛亮的字迹,他料定朱元璋能够称雄,并且要求刘伯温弃甲而走。此时此刻,刘伯温是佩服诸葛亮的,他弃了内甲而走,出了山洞,他把四周的地形看了一遍,尽可能的瞄了一下敌人的兵力部署。连夜返回营地,进行了参谋,果不然,第二天朱元璋就打破敌军。
这一段历史,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是野史上有所描述,可见刘伯温之奇,受人称赞,不惜把他的小故事也稍加神化。
刘伯温简介 第11篇
元末明初,刘伯温隐居于青田的山中。由于他能言善谋,许多村民都向他请教棘手的问题。
一天,一位村民慌张地跑来,脸上露出胆怯:“先生,我姓孟,住在李家庄,以卖菜为生。今天来了几个恶霸,他们要我每天交保护费,否则就收拾我,我该怎么办呢?”刘伯温沉思了一下,说:“待他们再来时,你挥刀向他们冲去,保证他们再也不敢来骚扰。”
不一会儿,又有一位村民怒气冲冲地走来,眼神中难掩气愤:“先生,我姓王,住在王家庄。我卖肉都十几年了,今天却有恶霸找我收保护费。我当时就想教训他们,但被我老婆拦住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刘伯温想一想,说:“待他们再来时,你请他们好好吃一顿。记住,吃饭时多叫上族人。”
村民走后,一旁的书童不解地问:“同样的问题,先生为什么却给出两种不同的办法呢?”刘伯温笑着说:“孟姓是小姓,第一个人身单力薄,就算交了保护费也难免不再被欺负,只有反击才能根绝后患。而王姓是大姓,在吃饭时展示了家族的实力,恶霸们才不敢轻举妄动。”
情况果真如刘伯温所料,十几天后,两位村民都高兴地前来道谢。
对于处世的智慧,刘伯温作出了完美的诠释:弱者不可示弱,要立之以刚强;强者不可逞强,要辅之以圆通。
刘伯温简介 第12篇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_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今浙江丽水),东临温州路(今浙江温州),境内多山。南田山在青田县城南一百五十里处。南田山的形势,乃是“万山之巅,独开平壤数十里,号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记》中记载说:“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
刘伯温简介 第13篇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在朝廷做大官的王爷,大家叫他李靖王。李靖王因为触犯朝廷,惹怒了皇帝,被发配到西边。他被贬到西头后,就在享堂(在今民和县川口镇东)安家落户了。虽然此地山清水秀,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但李靖王心怀怨气,常常想着返回京城去,可一直没有机会。
有一年的春天,李靖王的父亲死了,送葬时来了一位道人,这个道人让李靖王在父亲死后的第一百天,往东边射上三箭,然后带兵反回京城。李靖王听了,安心地守孝,准备到时候就带兵打进京城。他守孝守到九十九天时,李夫人却再不想守孝了,就催促李靖王说:“已经守了九十九天了,差一天没关系吧,你赶紧射箭。”李靖王经不住夫人的唠叨,就狠狠地往东面射了三箭。他哪里知道,这三箭射到京城时,一箭射在了皇宫的柱子上,一箭射进了金銮殿的墙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脸的金盆里。
那时候,朝中的军师是刘伯温,是个上知风云变幻,下晓地理山川,中通人间沧桑变化的神人,更是古今闻名的风水大师。他看见从西面射来的三只箭差一点射中皇上,急忙带领大军朝西头而来。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后,立即带兵东进,行到半路上听说皇上没有死,刘伯温却带着大队人马赶来了,于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刘伯温带大军到了西头,查不出是谁射的箭,就仔细察看起这里的地形和地脉来,这西部的山中有很多龙山、凤山,日后此地必定出真龙天子,便下令军队把好多龙山和凤山的脉气一一斩断了。到了民和三川,刘伯温又仔细察看了三川形势,只见有两条龙山、两条凤山,一条龙山从现在的甘沟乡朝西延伸,龙头快到黄河边上了,另一条龙山从现在的甘沟乡朝东延伸,龙头快到黄河边上了;两条龙山各背负一座凤山,两座凤山(现在官亭镇境内的述果胡浪,中川乡境内的木拉胡浪)已展开单翅。二山已成为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的龙凤脉气,龙山、凤山上松柏郁郁苍苍,千百样的花儿盛开,好一个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若是两条龙山的龙头到了黄河边同黄河连接,若是两座凤山展开双翅,此地就会出真龙天子,就会改朝换代。
刘伯温心想:幸亏我及时赶到了这里,要是再迟几年的话,大明山就完蛋了。他命令军队日夜不停地挖山斩脉,先是把两条龙的脉气全给斩断了,尔后,又带兵挖凤凰山的脉气。但是在挖大凤山的翅膀时,白天挖了晚上长起来,一连挖了几个月,一直挖不断。有一天,一个挖山的士兵把鞋子忘在了挖山的工地上,晚上就去找鞋子,正当他在刨土找鞋子的时候,突然听到地下有说话的声音:“哎呀,好险啊,要是再连夜挖就会挖断的。”这个士兵一听,慌得没有找鞋,赶快跑回去告诉了刘伯温,刘伯温急忙带上军队连夜去挖,挖到九丈九的深处时,发现了一根一抱粗的大树根,正好是这只凤凰的血脉。刘伯温一挥剑斩断树根,树根里涌出了殷红的血,鲜血一直朝黄河流去。刚刚流到河边沙滩上时,正好有个人走过来,一脚在沙滩上踏了个坑坑,血就流到了坑坑里,再也没有流出来。要是流到黄河里,这血脉就又会接上,此地还会出大人物的。
刘伯温把两条龙山和两座凤山挖了个支离破碎,茂密的松柏被压在山下,百花根也被铲除尽了。从此,民和三川一带的山上再也不长松柏,再也不盛开百花了。据传,从那以后三川就没有出过大人物。现在从川口镇到官亭镇时要经过几个山垭豁口子,据说那就是当年刘伯温斩龙脉时挖下的垭豁口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